当前,地质勘探行业竞争加剧、资源开发需求升级与技术迭代加速,光大公司深知唯有革新管理机制,才能兼顾项目质效与团队动力,实现企员协同成长。本年度,公司响应战略规划、贴合市场趋势,针对过往项目管理中责任界定、激励机制、成本管控等存在的问题,结合陕西地矿综合地质大队有限公司《项目内部管理办法》,修订了光大公司《内部经济责任制管理办法》。办法以规范管理、提质增效、激发活力为核心,明确以保质保量为前提、项目利润最大化为导向,遵循收入靠贡献、多劳多得、按劳分配原则,该办法的落地为公司带来管理模式、团队状态、项目成效及企业竞争力的全方位变革。
一、制度修订:立足实际,构建科学管理新框架
此次办法修订并非简单条款调整,而是结合行业现状与自身发展痛点的深度重构。修订前,公司成立专项调研小组,深入项目一线与技术骨干、负责人开展多轮座谈,梳理出责任与权力不匹配、收入与贡献脱钩、成本核算滞后等核心问题;同时对标行业头部企业先进经验,结合历史项目执行数据,形成兼具科学性、实操性与激励性的制度草案。
内容设计上,办法明确三大核心定位:一是适用范围覆盖所有矿产地质技术服务项目及人员,采用公司内部委托+清单式任务书管理模式;二是细化经济责任制指标,明确综合服务费与安全生产费核算标准,依据技术服务合同中重型工程费用占比调整相关费用比例,并按规范公式核算项目利润;三是确立权责对等、按劳分配、竞争导向原则,通过项目责任人负责制划分各环节权责,打破人人有责却人人无责的困境,将收入与量化考核挂钩,为后续管理奠定基础。
二、项目管控:精准施策,实现质量与效益双提升
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。办法落地后,光大公司将其贯穿项目全流程,按编制设计、项目实施、报告编制、资料汇交四大阶段推进,通过细化管理、精准管控与动态监督,实现质量与成本双突破。在项目执行环节,推行节点化管理与阶段验收机制,明确各节点责任人、标准及时限,配套周通报、月考核。以杨斜钨矿资源储量核实项目为例,团队按工作内容分组,责任落实到人,按工作量划定节点,高效完成多轮检验,项目提前完成现场施工且一次性验收合格。同时优化技术配置,组建“老带新”梯队,结合地域推行项目合作与部门联动,减少冗余人员,降低人力成本。在成本管控上,建立全成本动态体系:一是按人员薪酬、设备租赁等类别量化核算,明确责任人;二是规范资金支出,大额支出需签合同协议、附收款方信息,经多层签字审批后方可入账。
三、兑现落实:刚性闭环,激发团队内生新动力
制度的公信力源于说到做到,办法的核心价值通过刚性兑现充分体现。杨斜钨矿资源储量核实项目完成后,公司严格按流程在7 个工作日内完成核算:技术部门对照节点验收、核实完成工作量,财务部门结合动态管控数据核算成本与结余,最终依据工作量占比+成果质量评分+成本控制成效,按光大公司《项目内部经济责任制管理办法》,确定兑现方案——项目结题费用按项目组、经营层进行分配,分配方案按岗位系数、工作时长确定人员分配参数、金额。
此次兑现让技术人员切实受益,首次实现了地质项目经济责任制结题绩效刚性兑现,覆盖多重绩效类型,既提升了公司利润率与项目质效,又增加了人员薪酬,激发了员工工作热情。谈及《项目内部经济责任制管理办法》的执行效果,项目一线人员坦言: “现在制度不光能看懂,自己能拿多少收益也能算清楚。收入跟绩效紧紧绑在一起,流程不藏私、兑现不拖延,咱们干事创业的动力自然更足了。”
更关键的是,兑现推动形成了制度制定—执行管控—考核兑现—优化完善的完整闭环,不仅调整成果质量考核占比、落实奖罚,还在公司内树立了学技术、重质量的风气,技术人员主动提升技能,项目组提前规划预算,危机与进取意识同步觉醒。
四、协同发展:双向赋能,开启企员共赢新篇章
办法落地实现了企业与员工双向赋能。企业层面,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制度驱动,竞争力显著增强;员工层面,明确岗位划分与职业路径,多元化薪资结构(含基础、岗位、津贴、绩效等)让一线技术人员年度收入大幅提升。此外,激励政策进一步释放了员工潜力,如承揽项目按比例奖励、优秀报告现金激励、资格证书持有者优先任用等。如今公司比学赶帮超氛围浓厚,主动优化方案、比拼成效成常态。
未来,光大公司将根据生产经营情况不断完善修订《内部经济责任制管理办法》,持续推进管理升级、技术创新与团队建设,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,为员工创造更多成长机遇,达成企员协同共赢的长远目标。(王辉)
编辑: